李贤墓志铭(北周)宁夏固原出土
北朝书法的最大成就主要表现在碑碣刻石方面,它包括石窟造像题记、墓碑、墓志、塔铭、摩崖石刻等,这些遗迹多系无名书家与民间石工的作品,其书体繁多,风格各异,既有骨力雄劲、笔风粗犷的真书,也有一碑篆隶相杂或篆、真、分书兼施的现象,色彩纷呈,蔚为大观。但多数碑刻以真书为主,受钟繇影响甚深,其“书艺特色是崇自然,尚天趣,由此开创一代书风,并形成各种流派”[81]。这就是驰名后世的“魏碑”。魏碑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当时书家对我国书坛的一大贡献,其影响甚为深远,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南北朝之碑,无体不备,唐人名家,皆从此出。”
八、论撰繁富,成就卓著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又直接促进了书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汉代虽有赵一《非草书》和蔡邕《九势》《笔论》等书作,但严格说来,这些都算不上书法理论专著,而赵一《非草书》只不过是一篇非难学草书者的游戏文章而已。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之真正建立应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时论撰之繁富,理论之精辟都是空前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著录汉唐间人论书之作凡三十有八,其中后汉1,两晋南北朝16,唐21。这16种论书之作是:晋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论书》《题笔阵图后》,宋羊欣《采能书人名》,王愔《文字志目》,齐王僧虔《答太祖书》《论书》,梁萧子云《论书》,虞和《论书表》,梁武帝《论钟书十二意》,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九首》,庾元威《论书》,庾肩吾《书品论》,袁昂《古今书评》,陈释智永《题右军乐毅论后》,后魏江式《论书》。此外,尚有未收录的重要论书之作,如晋索靖《草书状》、卫恒《四体书势》等。在这些书作中,既有向初学者传授执笔、用笔方法的理论专著,如卫夫人《笔阵图》;也有对书法理论的专门探讨,如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庾元威《论书》等;还有详述书体历史的,如卫恒《四体书势》;而更多的则是书品、书评并结合进行理论探讨的,如梁武帝《论钟书十二意》、庾肩吾《书品论》、袁昂《古今书评》等。对于书法理论探讨,不乏精辟见解,如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一文中,提出了“意在笔前”的重要观点。他指出:“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骨筋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此法犹如作文而先打“腹稿”,关系重大,极富科学性,为历来书家所重视。他还将练习书法形象地比喻为战斗:“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斩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