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莫顿出版了《庄子之道》(The Way of Chuang Tzu)。他虽然不懂中文,但受到他的天主教友——华裔学者吴经熊的鼓励,自认为可以与庄子进行心灵的沟通。莫顿参考了他认为当时最好的四个译本,两个英译本,一个法文译本,一个德文译本,经过五年的阅读与思考,以自由诗体翻译,出版了这本《庄子》的仿译本。1992年,在“香巴拉的口袋书经典”(shambhala pocket classics)系列中再版,这本书只有巴掌大小,全书由62个短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都有生动的题目,又以自由诗体翻译,趣味性可读性很强。
4.冯家福和简·英格利希译本(1974年)
1972年,冯家福(Gia-fu Feng,1919—1985)和简·英格利希(Jane English,1942— )合作翻译了《道德经》。一年以后,二人决定合译《庄子内篇》(Chuang Tsu:Inner Chapters)。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译本,展开书本,一边是竖版书法的中文《庄子》段落,另一边是英文,并配有作者的摄影作品为插图。译者认为中西语言虽然不同,可对于自然的感受是相通的。配有书法和插图的作用是“停止西方的逻辑思维方法,……当西方人读东西时,想当然地认为应该用一种直线的、逻辑的思维去理解。庄子却不是直线思维的产物”。[16] 译者对《庄子》并非线性思维作品的看法非常正确,从某种程度上消除了西方读者认为庄子文本混乱的误解。《庄子》是“意象思维”的产物,这种思维方式若用图形描述属于纲目式,通常用平行的几条线索从各个方面说理来表达同一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