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小说也描写了中国等级制度,包括送礼的场合也注意等级分明。全书充满讽刺,就连赠送一条领带都充满了办公室政治哲学。作者对中国的政治体系、官场人情往来非常了解,批评了以权谋私的日常状态,例如王同志的同事——李同志,一门心思往上爬。李同志的父亲争权夺利,成立了旭日集团,经营房地产项目,项目由于派系利益斗争而失败。小说描写了中国的腐败贪污、权钱交易现象。无论王同志,还是李同志,都是悲哀畸形的灵魂。
王同志前往山西太原报道煤矿开采设备开幕式,不停地感到害怕,无法提问。故事最后,王同志想向党委书记提问,但却无法提问,因为党委书记只会发表讲话,而不会回答问题。然而党委书记出乎意料地停下脚步,表扬王同志。王同志抓住时机,提问“为什么”这三个字其实是对整个体系及个人生存的质疑。但是党委书记将这个问题理解成为什么他会表扬王同志,并告诉王同志他将获得表彰。滑稽的是,一切都没有按照他所想象的进行。人们错误理解了他的问题,他甚至得到表彰。而社会环境中虚伪的“我”保护王同志真实的“我”,让他能友好空洞地进行对话,不再提问。但内心的绝望及压力迫使他向世界上最后一个能帮助他的人——母亲寻求帮助,询问自己是谁,在做什么,无论做了什么,为何总是错误的。然而母亲对此毫不感兴趣,只希望儿子能够获得表彰,能获得切实的利益。王同志最终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沉默地接受表彰,他表面上成功,其实作为个人已经失败。最后看似功成名就的王同志,向香皂一样纯洁的张同志提问,问她今晚是否愿意与他一起吃饭,而这个问题,就似乎成了王同志的正确问题。虽然小说的人物塑造过于脸谱化,但其实小说不仅拷问的是新闻媒体的职业素养,更加拷问的是个人对社会妥协的问题,充满卡夫卡式的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