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建立文本“召唤结构”。把《癌症楼》放在20世纪文学发展的背景下来考察, 放在当代语境中透视, 就可以发现, 这部小说所经历的文体飞跃是俄罗斯文学文体的现代化过程。特别是60年代以来, 世界文学在传统与现代、独语与对话、官方与民间的碰撞选择中, 当代小说丰富的文本信息的潜在性与启示性特点越来越多地形成了文体的新的功能——“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美学观构成了小说的基础结构。在《癌症楼》中, 索尔仁尼琴并未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写作, 他的创作意识中也没有“自说自话”的封闭创作主张, 而是从创作伊始就积极地把引发读者思考, 建立文本“召唤结构”作为重要的选项, 这个动因既来自于客观, 又有主观上的“故意”。简单地, 直白式的主观启发读者的“阅读意识”, 在《癌症楼》之前的作品中也是罕见的。《古拉格群岛》一书有一个副标题, 叫作《艺术研究尝试》, 即使是后期创作的《红轮》, 作者也是将其文体定义为“艺术地考察”。而《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和《玛特辽娜的家》既有俄罗斯文学传统中的直线情节, 又瓦解了情节结构的固定封闭的因果链结构, 在情节意义上, 一切都像生活自身一样敞着口, 像河水一样, 无序而有声响地流动, 因而, 在小说文体的革新方面,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 《癌症楼》中所出现的不确定意义和文本空白是作者直接赋予读者权利的尝试。这个创作形态提升了作品被再创造的可能, 拓展了读者的想象区域的同时, 把读者深层意识所关联的阅读、交流、思考以及质疑的范畴激活, 使小说不再依赖故事性内容来营造单一的审美空间, 而是要求读者以自我为参照系, 从“召唤结构”中获得顿悟和启示。
相关影视:泰剧炽爱游戏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