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投资学似乎还是醉心于模型和定量研究,忽视了人的心理和经济活动的动态化和流程化,希望用数学手段把动态化的收益流贴到静态的水平面上。不过,行为金融学已经开始改变主流投资学的根基,这个变化还没有体现在运用主流投资理论进行操作的投资活动中,长期资本公司的没落反应了“能力幻觉”带来的恶果,这些是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与美联储副主席以及华尔街天才共同打造的团队,其运作基础就是现代金融学理论,在这一理论的美丽光环下,所有人,无论是资产管理者还是资金提供者都陷入了“能力幻觉”,最后的结果就是50亿的资金迅速消失,最后剩下几个亿。巴菲特和芒格,以及林奇对于那些复杂的定价理论和模型根本不“感冒”,他们认定先接触公司的实际流程和经营,然后再在财务上洞悉公司的价值更为可靠,即使确定价值也不需要太多的数学知识和太高深的定价技巧。巴菲特等价值投资大师的惊人业绩一直是主流金融理论的讽刺,从有效市场论到定价理论都没有逃过被批评的困境,因为这些理论几乎不能用于真实的操作,即使使用了也更多集中于计算风险收益组合,其运用往往集中于金融衍生品设计等。近年来,金融理论界开始回应实践人士的指责了,2002年的诺奖颁给了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可尼曼和威农·斯密斯。这表明理论派开始进一步向实践靠拢。金融学家们承认人的认识和决策过程存在不完善的因素,同时也开始认识到投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些掌握了现代投资理论和工具的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理性的有限性仍然不会取得投资的成功。人存在很多影响其认识“能力范围”的特性,正是因为这些心理偏差才会使得投资者陷入“能力幻觉”中,从而作出有损自己投资利益的事情。
相关影视:japanese 在线观看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