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记载:“俄而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这里指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颜之推在《观我生赋》的自注中说:“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家谱。”这百十个世家大族带着他们的乡邻、宾客、部曲(仆人,也包括私家部队),一起来到江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汝南周氏、谯郡桓氏、颍川荀氏、颍川庾氏、太原王氏、泰山羊氏、兰陵萧氏、高平郗氏、义兴周氏等。而据当代的史学家谭其骧先生统计,当时北方人民逃亡到南方去的总数有九十余万,约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强,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中国北方,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逃到了南边。这次人口大迁徙,就是史学家口中所谓的“第一次衣冠南渡”。
到了南方以后,这些人大多还是选择和原来的乡邻住在一起,抱团定居在某一个地方。为了安抚他们,后来成为晋元帝的司马睿允许他们用以前居住的郡县名来给新形成的聚居区命名,比如从原来琅琊郡过来的,就重新设立了琅琊郡,从陈郡过来的,就重新设置了陈郡。这些新建的郡县就是侨郡、侨县,不属于土地原属郡县政府管辖。据《宋书》记载,仅长江下游,也就是现在的江苏一带,就有三十三个侨郡和七十五个侨县。土断(1)前,侨民用白纸登记户籍(白籍),区别于原住民用黄纸登记的户籍(黄籍)。白籍与黄籍最大的不同是可以登记原籍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