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擢为编修,累官至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湛若水“平生志笃而力勤,无处不授徒,无日不讲学,从游者殆遍天下”[34]。他在京师和广东老家都讲过学,也周游过列郡。到了90高龄,他还从广东新城出发,前往南京,一路不停地讲学。他在讲学之处,一定要建立书院,所建书院甚多。
湛若水讲学以“随处体认天理而涵养之”为主。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充满了善意,无限仁义,这就是天理。天理存于人心,所以要随时体认,体认出来后要善加涵养。体认天理,要顺其自然,不可忘也不可帮助。他的认识和王阳明有很大不同,他认为心没有内外的区别,心与天地万物同体。在教育中,他要求学生研习儒家经典,讲求道德精神,并要求学生躬亲细事,如兵、农、钱、谷、水利、马政之类,以及综理家务等。湛若水的理论虽说也是心学范畴,但更注重道德修养方法和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家张居正 张居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入阁预机务,神宗初出任内阁首辅,开始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整顿和改革。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上《请申饬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针对当时教育中的各种弊端,提出了重申旧章,整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的教育改革方针,其内容包括学校、科举和书院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