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位代表,他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童心”这样的概念,但他在《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这篇论文中,从心理治疗的实验中,得出了一些与“童心说”十分相似的观点,同样也是耐人寻味的。在罗杰斯看来,许多人常常找不到自己,因为真实的自己被一个又一个虚假的面具遮蔽住了,“他发现,他在许多时候是按照自认为应该的那样去生活,而不是根据他本身的要求。他常常感到自己只是应别人的需要而生存在世,他似乎根本没有什么自我,他只是试图按照别人认为他应该的那样去思维、感受和行动罢了”[15]。也就是失去了“童心”,他只能以面具的眼光去看世界,“如果感官的信息与自我的组织模式有矛盾,这些信息就往往在意识中遭到歪曲。换句话说,我们只能容纳那些符合预先存在我们心中的图象的东西,而不能如实地接受全部感官信息”[16]。他所看到的只是人们也看到的同样的东西。罗杰斯认为,人要“真正变成我自己”,就必须“从面具后面走出来”,用李贽的话来说,就是抛开“闻见”与“道理”,找回“童心”,找回“最初一念之本心”,这样他们就能“对经验开放”,“他们变得更易于了解源于自身机体内部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变得更能认识周围的客观现实,而不是以先入之见去一味硬套。他们能够看到,并非一切树木都是绿的,并非一切男子都像刻板无情的神父,并非一切女性都拒人于千里之外,并非一切失败都证明自己毫无是处,……。他们可以从新的环境中如实地获得证据,而不是曲解存在,使之符合早已持有的模式。”[17]这种“变成我自己的人”,与李贽所说的“人之初”“真人”是一致的,他们由于葆有一颗童心,不会被先入之见所左右,不会落入套板反应,而能如实地窥见世界的真面目,这也正是一个真正的作家所必须具有的品质。
相关影视:国内上映 印度电影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