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诏、令一类散文,风格与曹操相近。其他文学性较强的为两篇《与吴质书》。本来,书信为实用文体,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间的书信日益普遍地用精美的文辞写景、抒情,有意增强其文学色彩。曹丕在这一风气中起了带头作用。
曹丕自己的创作成就不高,但他以太子、帝王身份大力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二、曹植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是建安作家中最受人们推崇者。曾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流传至今的诗作共有80余首。另有完整和较完整的散文、辞赋约40篇。
曹植虽然自称生于乱世,长于军中,但自幼聪颖,才华出众,养成了倜傥不群、恃才傲物的作风。他的生平与创作,以220年曹操去世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反映在作品中,内容与风格均有明显不同。前期,曹植在父亲的荫庇下,往来于邺下文人之间,过着优裕闲适的贵族生活。这一时期的诗歌,大部分是“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2]的自状,即宴饮唱和应答之作,社会意义不大。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和吐露自己志趣与抱负的作品,情绪比较激昂,其中特别出色的是《送应氏》。其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