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厉、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太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越南、朝鲜受到中国影响,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以后,皇帝开始使用年号,以后每逢新君即位就更改年号,称为“改元”。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