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黑女墓志》清人评价极高,康有为称:“结构精绝,变化无端,”[28]又称:“《张黑女碑》雄强无匹,然颇带质拙,出于汉《子游残碑》。”[29]何绍基评为:“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沈曾植评其:“笔意风气,略与《刘玉》《皇甫鳞》相近,溯其渊源,盖中岳北岳二《灵庙碑》之苗裔。”[30]
二、魏晋南北朝代表书家书法鉴赏
(一)锺繇书法
锺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传锺繇学书十分用功,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如厕至于忘归,近于痴迷。锺繇擅长隶书、楷书、行书三体,所书足可效法,是汉魏时期古今书体的集大成者。而诸体之中,尤以小楷书艺术成就最高,是魏晋小楷的奠基者。其成就与张芝并驾,世称“钟张”;与王羲之颉颃,并称“钟王”。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
对锺繇书法,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有如下总结:“颍川锺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俱学于(刘)德昇,而胡书肥,钟书瘦。锺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三体皆世人所善。”[31]此段话将锺繇的书法师承、书法特点、擅长的书体介绍得很具体。“铭石之书”一般是指书写碑文的隶书,汉魏以八分隶书铭刻碑石;“章程书”即正书,是当时书写奏章等官方正式场合使用的实用书写,张怀瓘《书断》所说“时人写篇章或写法令,亦谓章程书”[32];“行押书”即行书,又称“相闻书”,是汉魏时期普遍用于书信尺牍的专门书体,如《宣和书谱》所云:“繇得以行书显,当时谓繇善押书者此也。”[33]这三种书体中,铭石书、行押书皆有明确的取法传承,只有楷书为锺繇始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