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纪雯雯、赖德胜:《网络平台就业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机制与实践分析》,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4)。
[15]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减去大中型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得到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计算得来。
[16] 魏晓东、于冰、于海波:《美国STEAM教育的框架、特点及启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
第八章 中国就业扶贫的经验与效果评价
本章将对我国就业扶贫相关政策的效果,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目的是总结可在全国推广的就业扶贫工作模式,为下一步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以提高政策的效果和精准度。
第一节 中国就业扶贫现状
一、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
(一)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在37年间(1978—2015年)总共减少了7.1亿人,减幅高达92.8%,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5.7%,降幅为91.8%;1981—2012年,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到全球减少的贫困人口的71.82%,减贫力度居全球前列。具体来看,2012年,我国农村贫困率为14.8%,城镇贫困率为3.8%,全国贫困人口数量为1.02亿人。2013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8.5%,尚有农村贫困人口8249万人。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5575万人,在城镇贫困人口方面,共有1708万贫困人口被纳入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贫困人口总数超过7000万人。2016年,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进一步实施,有效提高了扶贫识别的精准度。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了1240万人,贫困发生率继续下降。虽然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致贫原因复杂,就业扶贫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档立卡工作以来,各地积极推进扶贫工作,旨在收集更加准确、全面的贫困人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