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老子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突破
古代的学术原为贵族所有,贵族遵守宗法,祭祀按亲疏,以此规定地位的高低。与祭祀相关的礼仪,即为当时的文化,掌管这些仪式的人,就是各级官员。宗庙里有“宰”、有“祝”、有“史”,他们兼管天文历法、占星候气、布历明时,使人民按时耕稼。这些都是他们的职责。祭祀时有颂歌、祈祷、盟誓等活动,把这些活动用文字保留下来,就成了史文。总之,这些都可纳入“礼”的范畴,而掌握这些的人都可叫作“史”。据学者研究,“史”即庙祝,其中瞽史司天,祝史司鬼神,史巫司卜筮、占梦等。
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史官逐渐分布流散于列国。历史上叫作“王官失守”。春秋时祝佗说周成王分封时,曾赐给鲁国“祝宗卜史”。卫国的太史柳庄死,献公告尸曰:“柳庄不是寡人的臣子,乃是社稷的臣子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史官属于王室,表明不敢把史官当作自己的臣子看待。诸侯国都有史官,史官具有如实书写历史、判定善恶、臧否人物的职责和权柄。其书写对象包括诸侯国君本人。例如,晋国和齐国的史官,就敢直书“赵盾弑其君”和“崔杼弑其君”,他们似乎并不把齐国和晋国之君当作自己的君,而自认为是天子之臣。古人有言:“《春秋》,天子之事”,今本《春秋》中就有“赵盾弑其君”和“崔杼弑其君”这两条。古代史官之所以敢于不畏强暴,奋笔直书,大概与他们是从周王室逐渐分布出去来到列国的有关。司马迁曾自称祖上“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1]。公元前527年(鲁昭公十五年),周景王对晋国的籍谈说:“过去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的典籍,作为重要任务,所以称籍氏。后来到了辛有之二子来晋国,晋国这才有了董史。”西晋的杜预说辛有是周人,其二子来到晋国,任太史。据文献记载,柏常骞离开周来到齐国、太史儋也从周来到秦国。晋国乱,太史屠黍以其图法归周,都说明这些史官是从周王室分散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