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套丛书以国家重点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发展研究” 为依托,集合全国教育学科各学科专业领军专家,作者队伍强大。从学理层面来看,教育学史越来越凸显其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既是为了镜鉴现实,为了推动教育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又是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为了保存和传播教育学发展的积淀。从读者需求方面来看,研究和学习教育学的人需要很好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史,明确自己研究的基础和学科定位。
字数:12万字
上编 “大教育学”时期的德育原理(1949—1982年)
人类诞生以来,德育(教育)就产生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古代时期,德育是教育内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古代教育的主体内容就是德育。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习俗、道德礼仪和基本的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推崇科学知识,也对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划分,于是出现了德育、智育、体育,这样德育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德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产生,是20世纪初的事情。从国际视野来看,德育原理学科的产生,是以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的出版为标志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把德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上升到学科层面进行探索,是在20世纪初期。梁启超是早期代表,他对德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公德”“私德”“道德公准”等进行了探索。1919年,蒋拙诚的《道德教育论》出版,标志着德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在我国得到研究。1949年以前,我国关于德育原理的研究材料比较丰富,出版了许多德育原理方面的著作与教材,例如,在学术界产生较好影响的教材有余家菊等人的《训育之理论与实际》、吴俊升的《德育原理》和姜琦的《德育原理》等。